自1899年纽约发生第一例因车祸致死后,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至今已超过4000万。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死于车祸者可能多达300万。中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一,每年在10万人左右,平均每天死亡约300人。
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大体可分为减速伤、撞击伤、碾挫伤、压榨伤及跌扑伤等。
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1. 约有半数交通事故伤者死于院前阶段。
2. 交通伤后有3个死亡高峰:事故现场为死亡第一高峰,伤者的死亡约占全部死亡数的50%;伤后1至2小时为第二高峰,约占35%;入院后30小时内为第三高峰,约占15%。
3. 受伤人群包括任何年龄组,但常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4. 交通事故发生高峰为每月下旬,时间为下午18:00至22:00之间,受伤人群以骑自行车和摩托车者最多。
5. 二、三级公路交通死亡事故多,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多。
6. 高速公路由于车速快、车流量大等特点,一旦发生车祸,多发伤比例大,死亡率高,且由于高速公路两个出口之间距离较长,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救援人员到达现场时间较长,容易延误伤者的抢救,且由于堵车,甚至逆行、横穿隔离带救治,容易造成施救人员受伤。
7. 伤势重,伤情变化快,最常见的损伤是挫伤和骨折,受伤部位大多为头、四肢、胸部复合伤、多发伤较多。
交通事故的自救
若事故发生前的瞬间能发现险情,可采取如下自救措施:
1. 紧紧抓住身边的扶手、椅背等,同时两腿稍弯,用力向前蹬地,手用力前推,撞击力得以消耗,缓解身体前冲速度,从而减轻受伤程度。
2. 如遇翻车或坠车时,应迅速蹲下身体,利用前排座椅靠背或两手臂保护头面部,使身体缩成球形,这样可减轻头部、胸部的受伤程度。
3. 两车相撞时,汽车受猛烈冲击,随着惯性运动,乘客会向前撞击,造成颈部较重创伤。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应侧着身子深深坐在座椅内,同时张开手掌,保护头面部,这样可以防止或减轻身体因惯性而撞击前面椅背造成的损伤。
4. 两车相撞的瞬间,司机应头脑清醒,将两肘覆盖在方向盘上,以缓冲对脸、胸的冲击。如果撞车不可避免,为了减速,可将车冲向能够阻挡并降低速度的障碍物,如篱笆墙、灌木丛、松软的土丘和小水沟等,但撞墙和树都很可能是致命的。安全带是阻止在紧急刹车时冲向挡风玻璃的有力措施。如碰撞主要方位不在司机一侧时,司机应双手紧握方向盘,两下肢向前蹬直,身体后倾,保持身体平衡,防止在车辆撞击时头撞到挡风玻璃上而受伤;如果撞击的地方在驾驶员一侧或撞击力较大,司机应迅速躲离方向盘,并将两腿抬起,以免身体受到挤压。
5. 驾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跳车是十分危险的,但在不得已情况下必须跳车时,应掌握跳车技巧: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身体抱成团,头部紧贴胸前,胸膝紧靠,肘部紧贴于胸前,双手捂住耳部,腰部弯曲,从车上滚出,可以顺势滚动。
6. 当感到车子不可避免地要倾翻时,应紧紧抓住方向盘,两脚钩住踏板,使身体固定,随车体旋转。车内乘客应迅速趴到座椅上,抓住车内的固定物,使身体夹在座椅中,尽力稳住身体。翻车时,不可顺着翻车的方向跳出车外,而应向车辆翻转的相反方向跳跃。落地时,应双手抱头顺势向惯性的方向滚动或奔跑一段距离,避免遭受二次损伤。
7. 汽车翻进河里,若水较浅,未全部淹没,应等汽车稳定后,再设法从门窗处离开车辆。若水较深,先不要急于打开车门与车窗玻璃(此时车门难以打开),此时,车厢内的氧气可供司机和乘客维持5至10分钟。车内人员不要慌张,将头部伸出水面,迅速用力推开车门或玻璃,同时深吸一口气,再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