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建设 促进和谐

日期: 2013-08-20 17:30:57
来源: 本网
责任编辑: admin
软件建设 促进和谐

——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家园”系列报道之三


■  记者   张佩沛                     
 
    当前,大灾大难时有发生,洪灾、地震、火灾、车祸、泥石流等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由于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技能,许多原本可以避免的伤害被进一步扩大,甚至有人为此付出宝贵生命。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护知识,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力争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将软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各项目试点进行深耕细作。
 
关注生命开展培训演练
 
    通过易受损性调查,“博爱家园”项目管理人员对试点社区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潜在的防灾减灾资源进行了调查了解,组织开展了各种灾害防范、疾病预防、健康知识和应急救护、逃生避险等系列技能培训。
    如今,以帮助社区居民掌握自救互救和逃生避险技能的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已成为每一个项目点都在积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受到社区居民普遍欢迎。
    在陕西省西安市朱北社区进行红十字知识和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时,社区的一位老太太感到急救技能是救命的技术、非常实用,能让他们在遇到突发疾病时开展积极的自救互救,便主动组织周围的人一起参加培训。她还打电话给当地媒体的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些培训太实用了,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希望你们能够广泛宣传。”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博爱家园”已为数万人提供了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护培训,普及了自救互救知识。在云南省永善县,博爱家园项目管理人员对这一培训提出了明确目标:“希望经过培训,力争使80%以上的村民掌握一定的初级卫生救护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
    除了开展培训,项目工作人员还组织居民们开展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演练。
    灾害演练现场,居民们根据培训学到的知识进行安全逃生,对“伤员”实施应急救护,不仅提高了实际应急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救护技能的进一步推广。
 
积极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博爱家园”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宣传传播红十字精神的重要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人道宣传,使红十字精神深入人心,吸引市民群众积极参与,促进了博爱家园项目的顺利实施。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户县博爱家园项目点就放在了该县胜利村。胜利村是全国文明村,在该村入村路口,设立了巨幅宣传牌和红十字博爱家园灯带。道路两旁的路灯杆上,悬挂有24副书有“人道、博爱、奉献”大字的彩旗。主路两边的民宅外墙上,绘制了红十字知识宣传墙和具有当地浓郁特色的户县农民画,宣传孝敬老人、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区)博爱家园项目点,也分别采取了类似方式宣传红十字精神和红十字知识。一些省(市、区)红十字会还专门设计了统一的“博爱家园”项目宣传标志和志愿者装备,宣传红十字和博爱家园项目。
    通过对“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宣传和便民项目的开展,红十字博爱家园项目得到各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支持。一位80多岁的博爱家园社区居民,常年为社区义务打扫卫生,她说:“红十字会是帮助人、做好事的,我虽然年龄大了,扫扫地为社区尽点力还是可以的。”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活动
 
    在“博爱家园”项目点,工作人员吸取灾后重建经验,变社区被动为主动,积极动员社区力量和志愿者参与,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在四川广元利州区体育场社区,流动人口和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社区基础条件好,干部职工有较强的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博爱家园”项目工作人员结合项目特点,依据社区调查结果,开展了“博爱家家通”活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以社区红十字会为载体,以志愿服务为导向,以弱势贫困群体为中心,采取无偿、低偿、有偿的不同方式,为老百姓、弱势贫困人群服务,将红十字的关爱送到家家户户。截至今年4月,已有50多名社区老人通过“博爱家家通”特色服务平台得到了家政服务、医疗健康咨询服务等帮助。
    在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沙堰社区,针对社区众多空巢老人日间无人照料的状况,博爱家园项目组织开展了“空巢老人日间照料”服务;在成都市新津县岷江菜棚子社区,组织环保小卫士志愿者开展环保宣传和行动。
    “博爱家园”软件建设为试点社区搭建起了爱心平台,有效改善了社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了社会和谐。